为,应从政策导向、机制创新、地方立法、宣传舆
论等方面营建促进科技成果推广的良好环境——
目前,我国科技成果推广率较低,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。1995年,“电力变压器CAD系统”在新疆电子研究所诞生,项目通过自治区科委组织的鉴定,被认为是新疆“近10年立项的重点科研课题中完成得最好的一个”、“经济效益十分显著”,不久被列入“九五”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。但是该所科研人员向国内五六百个变压器厂家推荐这个项目时,“有意者”竟寥寥无几。谈到此,新疆电子研究所所长刘继明焦虑之情溢于言表。
痛心的,并非只有刘继明!自治区优秀专家、新疆农科院副研究员杜伟感触颇深地说:“10年来,我院研究出的60余项能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,在推广过程中每一项都历经坎坷。”
科研成果推广难,根源何在?
新疆药物研究所所长刘庆华说:“多年来,久居高楼深院的科研人员大多只重视自己研究成果的多少,没有下功夫考虑如何使成果产业化,不去研究市场,更谈不上主动出击,寻找投入经济主战场的结合点和突破口。因此手握高新技术,却苦于转化无门。”新疆电子研究所所长刘继明说:“我们的科技人员往往在技术上游刃有余,但在适应市场上却有明显欠缺。满身书卷气,难念市场经,这是造成科研成果推广难的一个主要根源。”
新疆电子研究所项目办公室主任刘琦认为,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的主体应当是企业,但大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不完善,缺少持久的科技创新能力。不少企业承包人觉得科技投入不合算,等见到效益时自己的承包期也到了,因此只注重眼前利益,不重视科技投入。很多企业其他投入一掷数千万元,却不愿拿出几万元搞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。有的企业硬件投入上舍得花钱,可是让他们掏钱引进技术就难了。相当一批企业由于科技力量薄弱,难以承担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任。新疆大学教授王世亨认为,社会科技力量分布也不合理,全国隶属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占不到国内科技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,而在不少发达国家则高达60%—85%。
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工程的组织实施者,只能是政府。新疆农科院科研处处长杜伟认为,让科技链与产业链结合,没有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推动,单纯靠科研单位或靠企业,恐怕很难成功。他说:“近几年,新疆农科院先后研制出棉花生产调节剂‘缩节胺’、‘葡萄促干剂’等新技术成果,但在推广过程中,因涉及到有关管理部门的利益,他们便设置重重障碍。比如,获国家专利的‘葡萄促干剂’,个别管理部门,也想搞这个产品,并欲依托此产品成立公司,便不给专利所有者颁发有关证件,使本应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难以推广。科研成果的生产许可证、质检许可证、经营许可证常被用来限制科研成果的推广,造成科研与生产的分割。”
如何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,把科技链与产业链很好地结合起来?专家们认为,政府管理部门应从政策导向、机制创新、地方立法、宣传舆论等方面营建促进科技成果推广的良好环境,培植以企业为主体的“产研贸”联合体,创建技术创新体系。科研单位应提高市场意识,迎接“知识经济时代”的挑战,主动投入经济主战场。企业应自觉参与科技成果推广这一社会系统工程,尽快使自己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主体,从一次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转变,从个别专家创新向企业集体创新转变,使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组合,从而促进全新的社会产业体系形成。